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世界文化遺產]婆羅浮屠---簡介與心得

我們組別選定介紹的世界遺產是婆羅浮屠(Borobudur),婆羅浮屠是9世紀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建築。約建於西元842年,推測是由當時統治爪哇島的夏連特拉王朝(Wangsa Syailendra)統治者興建。婆羅浮屠這個名字的意思很可能來自梵語「Vihara Buddha Ur」,意思就是「山頂的佛寺」。

婆羅浮屠曾經在若干世紀中沉睡於層層的火山灰之下和茂密的叢林之中。佛塔的遺棄依然是一個謎團。有一種假設認為爪哇人在西元15世紀轉變為伊斯蘭教徒時遺棄了這座廟宇。另一種理論認為西元1006年前後的一次火山爆發引發飢荒,當地居民只得背井離鄉。人們認為這次事件導致爪哇權力中心早至西元928年就從Kedu平原遷移至Brantas山谷附近的東爪哇。荷爪哇戰爭(Anglo-Dutch Java War)之後,英國於1811至1816年統治爪哇。上尉托馬斯·史丹福·萊佛士(Thomas Stamford Raffles)被任命為爪哇副總督,他對爪哇的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1814年在巡視三寶瓏(Semarang)的途中,他聽說在Bumisegoro村莊附近叢林的深處沉睡著一座叫做婆羅浮屠的大佛塔。儘管萊佛士在《爪哇歷史》中只用寥寥數句提及此次發現,人們依然將婆羅浮屠的重見天日歸功於他。

婆羅浮屠是作為一整座大佛塔建造的,從上往下看它就像佛教金剛乘中的一座曼荼羅(Mandala),同時代表著佛教的大千世界和心靈深處。這座塔共九層,下面的六層是正方形,上面三層是圓形。頂層的中心是一座圓形佛塔,被七十二座鐘形舍利塔團團包圍。每座舍利塔裝飾著許多孔,裡面端坐著佛陀的雕像。佛塔的建築材料是取自附近河流的約5萬5千立方米石料。佛塔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以適應當地的暴雨。為防積水,每個角上都有裝飾著滴水嘴獸的排水孔。它被建於一座山上,不過建築工藝和爪哇的其他廟宇相似。由於它的實心結構和類似金字塔的造型,從婆羅浮屠的精心設計和建造來看,它事實上是一座廟宇。婆羅浮屠的台階和走廊引導信徒們拾級而上,直至頂層。婆羅浮屠的每一層都代表著修練的一個境界。信徒們的朝拜路線裝飾著象徵佛教大千世界的各種圖案。

婆羅浮屠有大約2,670塊浮雕,牆上的敘事浮雕順時針分佈,而迴廊上的反方向分佈。這種分佈方式符合佛教徒朝拜聖跡時的右旋禮:信徒順時針繞行,而聖跡常在右側。隱藏的塔基裏的浮雕敘述了佛教的因果報應律。

讀完了這次的資料,不禁再次驚訝於那時代的建築工藝技術,以及對宗教的虔誠。在缺乏許多設施的情況下仍蓋出了真的是舉世無雙的建築物。也開始思考在和中國本位下從幾千年前我們對於東南亞區域是否真的太過小覷?就算在經濟文化上中國確實處於優勢但人平等的看帶他人。因為他們也做得到,甚至更好。

另外,就是關於課堂上老師所提出的古蹟修復其實關於到許多大國的政治角力。會覺得修復工作如果由該國來復原說不定會更好,但考慮到技術和文化或許已經變遷,或許由國外人是做比較好? 是一問也是種無可奈何呢。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世界文化遺產]室利佛逝---簡介與心得

這次我們這組選定的國家是室利佛逝。室利佛逝又稱三佛齊(阿拉伯語:Zabadj,爪哇語:Samboja),在中國唐代的古籍中也稱佛逝、舊港,是西元7世紀中葉在蘇門答臘島代替幹陀利國的古國。室利佛逝興盛的原因是因為壟斷馬六甲海峽的貿易,屬於強大的海上國家。在鼎盛時期,其勢力範圍甚至包括馬來半島和巽他群島的大部分地區。 室利佛逝發源於蘇門答臘島上的巴領旁(馬來文:Palembang)附近,是東南亞印度化古國之一。

室利佛逝的建國時代不詳,文獻記載室利佛逝7世紀開始到中國進貢,是當時馬來群島的香料貿易中心。指定閱讀教材也有寫到:室利佛逝的統治者甚至雇用海盜做為貿易商或是海軍,與中國建立政治與經濟的外交關係。西元904年開始,中國文獻改稱“室利佛逝”為“三佛齊”,反映當時阿拉伯回教的影響已取代印度影響。

在室利佛逝的風俗習慣中有個有趣的現象:人名多冠以“蒲”,就是馬來語中“先生”的意思。此外,室利佛逝也有許多豐饒的物產,例如:梅花片腦、丁香、檀香、豆蔻,還有來自大食的有珍珠、貓兒睛、琥珀、檳榔、木棉布。外來商販通常以物易物,多用金、銀、瓷器、錦緞、糖、酒等來交換室利佛逝的名產。

到了13世紀初葉,宋代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於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著《諸蕃志》有專條詳細敘述室利佛逝。當時室利佛逝勢力強盛,有十五個屬國,其中包括彭亨、吉蘭丹、日羅亭、登牙儂、潛邁、蘭無裡、細蘭等。但13世紀中葉遠征細蘭失敗,國力漸衰。之後爪哇北岸和馬來半島的其他港口紛紛崛起,室利佛逝也一直無法恢復以往輝煌的成就。

讀完室利佛逝這個國家的資料後,我深深認同指定教材中的一句話:與中國這個遙遠卻強大的國家連接,室利佛逝的國運注定要隨中國的興衰而起落。上述提到:室利佛逝7世紀時,開始到中國進貢,也積極利用海上資源與中國建立穩定的外交關係。這麼看來,室利佛逝雖然取得一時強大的海上勢力,但這個國家的興衰必定會深受中國的影響。若室利佛逝無法永久掌控馬六甲海峽的貿易,而國運又只依賴海上貿易的話,那麼國力一旦衰弱後就很難再興起了!

果真,在馬來半島其他港口國家紛紛崛起後,室利佛逝的國力大不如前。這正印證了一個國家要強大,是要從各方面著手的,不能一味依賴外交關係,尤其又是和比自己國家強大的國家---中國。

這讓我想到課堂中教授一再強調的:雖然是同一件事件,但要從各角度切入,不能只是片面的解讀。室利佛逝這個國家的例子也是一樣!若只從當時的文獻記載只會認為室利佛逝是一個勢力強大的海上國家,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雖然室利佛逝的貿易興盛,但這種貿易過於依賴中國和其他地區,這項特點終究也是拖垮整個國家的關鍵點。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照片]東南亞有趣照片



照片來源:http://www.zimbio.com/pictures/0ZqCf1dDp6m/Urban+Elephants+Beg+Roam+Streets+Bangkok/EaPvlYWecpW

斯語四 97504010 李孟芷

這是在泰國曼谷拍攝的照片。大象在泰國是神聖、尊貴的象徵,但是,因為近年來,泰國社會很少以大象從事傳統勞力,因此許多大象就此「失業」了。

貧窮的馴師不顧法律限制,帶著大象進入市區討生活。馴師們會向市區裡的人,甚至是遊客兜售甘蔗、香蕉……等等大象喜愛的食物,再由他們餵這些大象吃,進而從中獲利。因此才會有這般大像在市區裡「遊蕩」的景象。

然而,這樣的情況仍是違法的。許多馴師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會選在深夜時,帶著大象走入紅燈區。有時一個不小心,大象會踩壞汽車玻璃,或是陷入路邊的坑洞,更令人難過的是,大象也會不小心踩到市區道路上尖銳的異物而弄傷自己。不僅影響曼谷市區,大象也受到傷害,這樣的情形成為曼谷地區短時間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

斯語四 97504049 李甲寅

似乎是時代進步下的悲歌,大象竟然也有失業的一天。

為了生存,大象好像變成放生池中的魚和烏龜,馴師和大象都靠著遊客買來餵大象的飼料為生,曾幾何時,大象竟淪落成流浪貓狗一類。而令人遺憾的是,魚、貓和狗會因為人類的餵養而越來越多,但大象的數量卻一直上不去。

其實政府可以有所作為,大象是泰國相當重要的觀光資源,如果政府向這些馴師收購大象,成立一家專門以大象為主題的動物園,展示泰國的大象種類、生活習性、居住環境,甚至是當地利用大象的類型和歷史,相信一定可以成為另外一個新的觀光景點,也能幫助逐漸沒落的大象相關產業開創第二春。

資管二 99306055 顏彤庭


我們人類和大自然本就該共存共容,在過去以大象從事傳統勞力的泰國社會而言,人們和大象至少是和平相處的,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當大象已經無法融入我們的生活時,那些馴師卻仍逼迫著那些大象們遊走在佈滿霓虹燈的街道上,這對大象來說不僅是種傷害,更對泰國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其實泰國政府要思考的不僅僅是馴師失業和大象安置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如何使人類社會回到從前尊重、景仰大自然的樣貌,畢竟,許多有關動植物的問題都是由人類文明愈來愈進步所衍生出來的。

斯語二 99504042 王韋剛

看到這則新聞時真的是滿難過的
印象中小時候去泰國玩,雖然同樣是表演性質但是大象卻有著完善的照顧,然而如今卻落得這樣的處境... 而就我們高中所學,在泰國大象是相當神聖、莊嚴的動物,於是這又更加的諷刺了。
打心得前剛看完了賽德克巴萊,其中身懷兩種不同身分的日本蕃人警察跟莫那魯道間的談話更是讓我想到了當本土文化遇上了外來強勢文化的消極性與反抗性,現今的泰國以事發展中國家,這樣衝突的畫面更是讓我想起了電影中的場景,還有疑惑--該怎麼在全球化(歐美化)的浪潮下保有本土文化,我想問題不只是馴象人有沒有工作大象有沒有地方吃住這麼簡單,而是泰國人對本身這個議題的態度跟想法究竟是甚麼。
同樣的,這也是我們可以好好思考的問題

經濟二 100208038 邵凱婷

去年我去過泰國的時候第一次看過大象,感覺滿特別的,很難忘的一種經驗。可以說大象是泰國的象徵,國家重大的動物,從以前到現在不管看農業、文化或旅遊業之方面,對泰國社會的影響都很深刻。 在歐洲平常只去馬戲團玩的時候才有機會看到大象,我覺得看那裏的可憐的大象很難過。爲了觀衆的滿意逼大象做牠們不適合的動作,對我來說又不自然又不開心。 最近因爲經濟發展,工業也變發達,在技術社會裏不需要大象來工作。在近年來的泰國因爲要娛樂觀光客去旅行的時候導遊常提供騎大象這個機會給觀光客,算是個旅遊景點。騎著餵大象吃香蕉也是滿流行的,但如果大象不願意合作什麽的非打牠不可,很可憐。帶觀光客去參觀風景變成大象唯一最重要的角色。這樣說我認爲近來泰國社會中這是個很大的問題。看上面的照片感覺很準確地表達大象現在還沒解決的問題。

新聞二 99401089 譚俊燊

還記得上次去泰國還是很小的時候,但是印象非常深刻記得泰國的大象超厲害!猶記得在大象園區之類的地方看了很多表演,大象踢足球、畫畫、雜技表演、人體跨越等,還有騎象呢!我一直以為「大象」對泰國而言就是國寶般重要,沒想到這幾年來牠們居然會面臨這種窘境。

據資料顯示,大象之所以會「失業」是因為泰國政府為了保護瀕臨消失的森林而禁止伐木,導致大象失去實用價值。後來不分大象轉向旅遊業發展,主要工作是進行各種表演取悅遊客,或是供遊客騎行。更多的大象則無所事事,流落到曼谷街頭。

泰國政府曾兩度採取措施,試圖將大象圈養在偏遠的泰國內陸,但都不成功。2002年,泰國政府讓大象在國家公園裡作觀光用途。素林府(大象之鄉之稱)共有 1005頭馴養大象之多,可是政府卻沒有多少錢。最後因為資金不足,國家公園效益也差,大象和馴象人都離開了。2006年,泰國政府發起「帶大象回家」活 動,馴象人在素林府特別劃定的區域內生活,每個月都可以領取8000銖收入。「帶大象回家」活動開始時,共有181頭大象加入,如今只剩64頭。

從現況來看,由於大象的食量太大,靠「賣藝」掙糊口的日子似乎不太好過,對於年輕一代,大象逐步從他們的生活中淡出,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

沒想到,大象本是榮譽、尊嚴和領袖的象徵,可如今,牠卻稱為失敗和不公平的象徵。





照片來源: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634/3418555021_da592d43b2.jpg

新聞二 99401022 鄭宜玟

比照台灣,我馬上想起高中地理課時,地理老師曾經介紹:近年來,台灣鄉村出現牛隻在道路上行走的景象。相同之處在於:台灣的牛隻也是因為現代農業多改為機械化,而不再是傳統勞力,又加上年齡已大,所以才由農家繼續畜養,直到這些犛牛慢慢自然的死去。

台灣近來犛牛生產越來越少,多以畜養乳牛為主,所以這種情況也正慢慢減少當中。

不過對照泰國,我認為台灣至少沒有像泰國一樣,還將動物帶入市區,向遊客賺取非法之財。其中原因在於台灣是個比泰國更重視法規、更文明的國家,所以,我們並不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這是我很欣慰的,這表示台灣比泰國更重視動物保護與人道關懷。



李儀鳳
中文四
96101019

緬甸和泰國一樣有著對象神’的崇拜,尤其對白象,更視為吉祥的象徵。

在緬甸現在的大象們還是從事著勞力的活動,比如在伐木的區域。

我因為前一年需要常常去曼谷,看到類似的情況,我們覺得很稀奇的事在當地民眾眼裡卻好像很平常。在好奇之餘我想到的是...我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細節已記不清楚,內容是
安置這些街頭大象,有的大象因為近年來的需求下降而流落在外。人類的貪婪造成了大象喪失了回到自然謀生的能力,然而在它們沒有了利用價值之後又被無情的拋棄,政府和社會都應該積極的為它們做點事.畢竟他們的悲劇是因為大多數的人為了滿足自我慾望而來馴象師為了餬口,觀光客為了一時的好奇和自我滿足感

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地圖]台灣古地圖



資二甲 99306055 顏彤庭

這是在十八世紀時,西方人所繪製的台灣地圖~台灣的右半邊會缺一大塊的原因是因為,無論對中國政權或西方的統治者而言,台灣右半邊是野蠻的生番居住的「後山」,他們不想也無法將之併入版圖,也就只畫了左半邊漢人居住的區域~也就是因為外來的人從不曾認真仔細的去瞭解山上原住民的生活習性,只一味的用歧視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才造就了像霧社事件這樣事情的爆發,看完電影賽德克‧巴萊後,不僅震懾於當時慘烈的景象,更使我深刻體會到族群彼此包容的重要性~


新聞二 99401022 鄭宜玟

這幅地圖是由法國人杜赫德在西元1735年所繪製的。想研究這幅地圖的原因,是因為缺了東半部的台灣實在太吸引我了,讓我有很想追蹤下去的動力!從地圖本身的資訊來看:1735年正好是清朝---雍正統治時期和乾隆統治時期的交界,當時台灣仍屬福建省,所以這幅地圖的主題才會寫「福建省與大員圖局部」,大員指的正是台灣。

據文獻資料說明:這幅地圖的特別之處在它首度標明台灣的經緯度與地形。但我納悶的是:中央山脈以東的東部地區為何沒被繪製出來呢?後來我查詢了一下資料,以及用高中所吸收的歷史訊息來解讀:畢竟台灣是在沈葆楨1874年駐台後,對東部才有明顯建設,在西元1735年沒把東部繪製出來是合理的。

但再更深一層的探討後,我覺得就算清朝政府在1735年雖然未對東部有明顯建設,但不至於不曉得有中央山脈以東的存在。我認為能不能詳細記載地名名稱是另一回事,但至少要把東部台灣繪製出來,否則這幅地圖就不能算是一幅好地圖,因為它傳達的是偏頗的地理資訊。

斯語四 97504049 李甲寅

這張地圖有兩個很有趣的地方,一是澎湖的大小,二是台灣東部消失了。

在地圖上,澎湖的大小和我們現在熟知的大了一點,其資料的詳細程度也遠超過台灣。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澎湖對清朝政府的重要性,一開始的確是大於台灣的,又因其距離福建較近,故其資訊的豐富性也是比較好的。

地圖上也可以發覺台灣的東部並沒有被畫出來,以此點延伸出對東部不加以重視似乎有點太過。其實仔細一看,可以發現台灣頭(宜蘭)和台灣尾(屏東)是有往東延伸的情況,可能是因為當時的製圖技術和測量技術並不發達,從台灣西部往東部的路程又因中央山脈的阻擋而難以進入,因而導致製圖者知道山脈以東應該還有土地,卻無法得知到底這片土地長成怎麼樣,又有多大。地圖上的留白或許代表的是這是一塊有待測量的地方,而不是指山脈以東就什麼都沒有了,比起亂畫一通,我個人比較喜歡這種負責任的態度。

斯語二 99504042 王韋剛

相信這幅地圖對於台灣的學生們絕對不陌生,從國中起的歷史課本地理課本裡就有了這張經典圖。我們被教育說這幅地圖是由滿清政府所畫,阿里山山脈東就全消失了。對於生藩,滿人們對於他們則是一點概念都沒有,於是以恐懼對待他。對他們來說,澎湖畢竟是重要的,而相鄰的台灣,他們只需要豐富的平地資源就行。對他們來說,山上的恐佈事物最好能跟地圖上一樣,是畫不出來也是並不存在的。在充滿著科學性的地圖中,其實也能找出與當時歷史環境相對應的另類人文解釋,也是另一種有趣的看圖說故事方法。

經濟二 100208038 邵凱婷

對我而言這幅地圖是很特別的,很會吸引人的一張地圖。原因是因為我從小起到現在看過的台灣地圖不像這張經典,都比較現代的,很明顯地建設台灣這個島真正的樣子。雖然我來台灣之後看過的地圖中有些關於台灣被荷蘭殖民的地圖,都是由荷蘭東南亞公司者所畫的,但是我對台灣 – 福爾摩薩十八世紀的地理還不算很熟。

這張也是外來的人,由法國人畫的,不過有些部分就消失了。1735年時的製造地圖技術還不夠發達,可是話説回來看澎湖的那部分比台灣東部清楚多,畫得很詳細,可能是因為歷史和政治的關係,澎湖這個地方對歷史影響滿重大的。我認為這幅地圖很好地表達台灣十八世紀的政治狀況,也幫我更瞭解當時的生活與歷史。

新聞二 99401089 譚俊燊

不好意思,這麼晚才來PO文。我跟凱婷一樣,這幅地圖對我而言是特別的,因為我也沒看過這樣的台灣。由於我本身不是台灣人,沒上過你們的高中歷史課,所以沒看過這幅地圖。當我看到這幅地圖的時候,第一個想法是跟大家一樣的:為什麼東部不見了?看過其他組員的文章後,我才對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點了解,自己也上網搜尋了一些資料。

我補充上面沒提到的:「Province de Fo-kien - 福建省圖」,被認為是歐洲最早出版有關福建與台灣的地圖,收錄於Jean Baptiste Bourguignon d'Anuville 1735年在法國出版的「Description de la China - 中國誌」中,上面的地圖很明顯的參考了18世紀初期耶穌會教士對中國所測繪地圖製成,因為當時的「台灣府」隸屬於福建。

根據我找到的資料顯示,台灣東部沒有被畫在地圖上是因為當時被視為化外或界外之地。西部台灣,雖然地名位置不是很正確,但是一些重要地名已經標示出來,由南而北,如:Ta-cong-lo-che/大崑鹿社、Fong-chan-hien/鳳山縣、Poan-low-tch/半路竹、Nganpinching/安平鎮、Takiang/大港、Tasienteou/大線頭、Ta-li/他里霧、Tong-lo/東螺、Nan-che/南社、Pan-sien-ing/半線營、Ta-tgu-che/大肚社、Ta-kia-chi/大甲溪、Heou-long/後龍、Teken-tchan-che/竹塹社、Nan-ta-chi/南大溪、Palifan/八里坌等等。

澎湖之所以被畫得那麼大,原因是當時澎湖位於台灣海峽的中繼地位。清初時期,從鄭成功東征台灣、義武鎮邱煇與鄭經的聯絡、施琅攻打台灣,都需要橫渡台灣海峽,也必須在澎湖媽宮灣泊。因此,康熙二十三年(1684)實施的廈門鹿耳門正口對渡,媽宮立刻承受官方政策的好處開始發展。時至雍正時期(1723~1735),再加上平糶米與台運政策的實施,往來於台閩的商船更多。根據本文估計,可能有一千艘之多,遂逐漸帶動媽宮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