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地圖]台灣古地圖



資二甲 99306055 顏彤庭

這是在十八世紀時,西方人所繪製的台灣地圖~台灣的右半邊會缺一大塊的原因是因為,無論對中國政權或西方的統治者而言,台灣右半邊是野蠻的生番居住的「後山」,他們不想也無法將之併入版圖,也就只畫了左半邊漢人居住的區域~也就是因為外來的人從不曾認真仔細的去瞭解山上原住民的生活習性,只一味的用歧視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才造就了像霧社事件這樣事情的爆發,看完電影賽德克‧巴萊後,不僅震懾於當時慘烈的景象,更使我深刻體會到族群彼此包容的重要性~


新聞二 99401022 鄭宜玟

這幅地圖是由法國人杜赫德在西元1735年所繪製的。想研究這幅地圖的原因,是因為缺了東半部的台灣實在太吸引我了,讓我有很想追蹤下去的動力!從地圖本身的資訊來看:1735年正好是清朝---雍正統治時期和乾隆統治時期的交界,當時台灣仍屬福建省,所以這幅地圖的主題才會寫「福建省與大員圖局部」,大員指的正是台灣。

據文獻資料說明:這幅地圖的特別之處在它首度標明台灣的經緯度與地形。但我納悶的是:中央山脈以東的東部地區為何沒被繪製出來呢?後來我查詢了一下資料,以及用高中所吸收的歷史訊息來解讀:畢竟台灣是在沈葆楨1874年駐台後,對東部才有明顯建設,在西元1735年沒把東部繪製出來是合理的。

但再更深一層的探討後,我覺得就算清朝政府在1735年雖然未對東部有明顯建設,但不至於不曉得有中央山脈以東的存在。我認為能不能詳細記載地名名稱是另一回事,但至少要把東部台灣繪製出來,否則這幅地圖就不能算是一幅好地圖,因為它傳達的是偏頗的地理資訊。

斯語四 97504049 李甲寅

這張地圖有兩個很有趣的地方,一是澎湖的大小,二是台灣東部消失了。

在地圖上,澎湖的大小和我們現在熟知的大了一點,其資料的詳細程度也遠超過台灣。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澎湖對清朝政府的重要性,一開始的確是大於台灣的,又因其距離福建較近,故其資訊的豐富性也是比較好的。

地圖上也可以發覺台灣的東部並沒有被畫出來,以此點延伸出對東部不加以重視似乎有點太過。其實仔細一看,可以發現台灣頭(宜蘭)和台灣尾(屏東)是有往東延伸的情況,可能是因為當時的製圖技術和測量技術並不發達,從台灣西部往東部的路程又因中央山脈的阻擋而難以進入,因而導致製圖者知道山脈以東應該還有土地,卻無法得知到底這片土地長成怎麼樣,又有多大。地圖上的留白或許代表的是這是一塊有待測量的地方,而不是指山脈以東就什麼都沒有了,比起亂畫一通,我個人比較喜歡這種負責任的態度。

斯語二 99504042 王韋剛

相信這幅地圖對於台灣的學生們絕對不陌生,從國中起的歷史課本地理課本裡就有了這張經典圖。我們被教育說這幅地圖是由滿清政府所畫,阿里山山脈東就全消失了。對於生藩,滿人們對於他們則是一點概念都沒有,於是以恐懼對待他。對他們來說,澎湖畢竟是重要的,而相鄰的台灣,他們只需要豐富的平地資源就行。對他們來說,山上的恐佈事物最好能跟地圖上一樣,是畫不出來也是並不存在的。在充滿著科學性的地圖中,其實也能找出與當時歷史環境相對應的另類人文解釋,也是另一種有趣的看圖說故事方法。

經濟二 100208038 邵凱婷

對我而言這幅地圖是很特別的,很會吸引人的一張地圖。原因是因為我從小起到現在看過的台灣地圖不像這張經典,都比較現代的,很明顯地建設台灣這個島真正的樣子。雖然我來台灣之後看過的地圖中有些關於台灣被荷蘭殖民的地圖,都是由荷蘭東南亞公司者所畫的,但是我對台灣 – 福爾摩薩十八世紀的地理還不算很熟。

這張也是外來的人,由法國人畫的,不過有些部分就消失了。1735年時的製造地圖技術還不夠發達,可是話説回來看澎湖的那部分比台灣東部清楚多,畫得很詳細,可能是因為歷史和政治的關係,澎湖這個地方對歷史影響滿重大的。我認為這幅地圖很好地表達台灣十八世紀的政治狀況,也幫我更瞭解當時的生活與歷史。

新聞二 99401089 譚俊燊

不好意思,這麼晚才來PO文。我跟凱婷一樣,這幅地圖對我而言是特別的,因為我也沒看過這樣的台灣。由於我本身不是台灣人,沒上過你們的高中歷史課,所以沒看過這幅地圖。當我看到這幅地圖的時候,第一個想法是跟大家一樣的:為什麼東部不見了?看過其他組員的文章後,我才對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點了解,自己也上網搜尋了一些資料。

我補充上面沒提到的:「Province de Fo-kien - 福建省圖」,被認為是歐洲最早出版有關福建與台灣的地圖,收錄於Jean Baptiste Bourguignon d'Anuville 1735年在法國出版的「Description de la China - 中國誌」中,上面的地圖很明顯的參考了18世紀初期耶穌會教士對中國所測繪地圖製成,因為當時的「台灣府」隸屬於福建。

根據我找到的資料顯示,台灣東部沒有被畫在地圖上是因為當時被視為化外或界外之地。西部台灣,雖然地名位置不是很正確,但是一些重要地名已經標示出來,由南而北,如:Ta-cong-lo-che/大崑鹿社、Fong-chan-hien/鳳山縣、Poan-low-tch/半路竹、Nganpinching/安平鎮、Takiang/大港、Tasienteou/大線頭、Ta-li/他里霧、Tong-lo/東螺、Nan-che/南社、Pan-sien-ing/半線營、Ta-tgu-che/大肚社、Ta-kia-chi/大甲溪、Heou-long/後龍、Teken-tchan-che/竹塹社、Nan-ta-chi/南大溪、Palifan/八里坌等等。

澎湖之所以被畫得那麼大,原因是當時澎湖位於台灣海峽的中繼地位。清初時期,從鄭成功東征台灣、義武鎮邱煇與鄭經的聯絡、施琅攻打台灣,都需要橫渡台灣海峽,也必須在澎湖媽宮灣泊。因此,康熙二十三年(1684)實施的廈門鹿耳門正口對渡,媽宮立刻承受官方政策的好處開始發展。時至雍正時期(1723~1735),再加上平糶米與台運政策的實施,往來於台閩的商船更多。根據本文估計,可能有一千艘之多,遂逐漸帶動媽宮的繁榮。

2 則留言:

  1. 我非常喜歡大家討論這張圖的說法,甲寅說留白的地方或許是待探測,我大致同意,不過更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地圖的存在儘管是一種指引,但多半還是展現了人類的有限知識。

    解析地圖的看法很多,但很重要的是,要回到當時的時空背景,然後思索這張圖背後所存在的權力關係。

    很棒!

    楊昊 謹上

    回覆刪除